时间:2025-04-02 15:54:36
天博大连石油化工研究院生物基材料及关键单体研发技术创新团队成立于1988年,现有成员45名。团队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国家级项目8项、中国石化重大科技项目1项、中国石化科技部项目100余项,实现了生物基聚酯单体FDCA、BDO、尼龙单体长链二元酸和糖平台等重要技术突破,助力我国非粮生物制造产业发展。
生物基材料对实现“双碳”目标、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具有重大意义,是大连石油化工研究院长期坚持的科研方向。多年来,该院生物基材料及关键单体研发技术创新团队聚焦生物制造产业升级需求,深耕生物基聚酯和生物基尼龙材料单体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系统性攻克非粮生物质转化、生物催化及化学催化等核心技术难题,成功打造“非粮原料—技术—产品—应用”全链条创新体系。
针对当前非粮糖原料成本高、经济性不足的困局,团队深入研究纤维素酶糖化秸秆的协同作用机制,通过合成生物学手段,成功构建了高产工程菌株,搭建了纤维素酶工艺技术体系,大幅降低非粮糖生产成本,为生物基材料产业化打通了“第一公里”,支撑500吨/年糖平台中试装置建设,打造低成本非粮糖平台。
“随着全球对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视,塑料行业正站在转型升级的十字路口。绿色化不仅是行业发展的新趋势,也是企业提升竞争力的关键。”团队负责人、大连院第六研究室主任李澜鹏说。他们布局开发了生物基BDO、生物基FDCA、生物基己二醇等系列聚酯单体技术,其中生物基BDO技术实现3万吨/年技术许可,生物基FDCA技术进入中试阶段,开启绿塑新篇章。
技术进步需要持续创新。近年来,大连院生物基材料及关键单体技术研发进入快车道,开发的生物基1,4-丁二醇成套技术、发酵法长链二元酸技术先后实现万吨级技术许可,糖平台、呋喃二甲酸(FDCA)等关键技术进入中试阶段,生物基聚酯、尼龙等多项单体技术取得突破,戊二胺发酵水平比肩国际先进。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持续强化原创技术策源能力,为我国非粮生物经济提供更有竞争力的技术方案,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团队骨干、大连院生物技术领域专家张全说。
生物经济已成为全球科技博弈新赛道,在“双碳”目标和炼厂绿色循环转型发展需求的驱动下,我国生物经济进入发展快车道。我们将聚焦生物基材料及关键单体技术研发,以非粮糖平台为基础,向生物基材料、生物基化学品产品端延伸,为中国石化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注入绿色新动能。
青岛安全工程研究院设备完整性及长周期运行保障技术创新团队成立于2012年,目前有20名成员,其中正高级工程师4人,团队博士学历人员占比55%。团队以石化设备完整性管理和长周期运行保障技术研发为核心,聚焦石化设备的使役行为与损伤机制研究、高精度状态感知、寿命预测及智能运维等方面,为集团公司设备管理迈向国际先进水平提供技术支撑。
3月,春意渐浓,广州石化的装置区内,技术人员工作热情似火。来自青岛安全工程研究院设备完整性及长周期运行保障技术创新团队的邱枫博士、刘永强专家等人,正对投产运行25年以上的压力式液化烃球罐进行紧张的现场检测和评估天博。这是团队贯彻落实国家大规模设备更新战略的一个举措。
为了应对装置大型化、原料劣质化、运行周期延长带来的设备安全挑战,安工院于2012年组建设备完整性及长周期运行保障技术创新团队,系统推进石化设备全生命周期的精细化管理。团队带头人、安工院设备安全研究室主任屈定荣介绍:“我们的愿景是实现失效机理早清楚、事故隐患早发现和故障处置早决策,在设备损伤与失效机理、高精度设备状态感知与故障诊断、智能运维技术三大领域持续攻关,致力于攻克设备完整性关键技术难题。”
团队先后承担20余项国家级和集团公司重大科技项目,在动设备、静设备、电气和仪表等专业方向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技术进展:成功研发耐低温腐蚀钢、多离子在线监测设备和电气设备智能巡检终端等核心装备,构建静设备集中监控平台、设备完整性及风险预测平台等。相关成果获集团公司和行业学会科技奖励15项,形成了覆盖石化产业上中下游的设备完整性及长周期运行保障技术体系。
2024年,他们采用自主研发的基于智能终端的腐蚀检查技术,为中科炼化开展停工大修腐蚀调查。中科炼化高级专家粱海明评价,“本次腐蚀调查采用了尖端的物联网技术,运用高精一体化测厚仪、智能终端App和可视化平台,结合AI智能识别,显著提高了现场的检查效率和缺陷识别率”。
这些科研成果有效支撑了集团公司设备完整性管理及装置长周期运行,引领了我国危化品企业设备管理模式的变革。展望未来,团队正积极探索人工智能技术在设备状态实时感知和智能运维决策中的深度应用,持续推进石化设备完整性智能管控技术、平台和体系的优化升级。
我们将紧密结合中国石化主业和产业转型发展需要,强化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布局,开展新型工艺环境下设备材料使役行为及损伤机理研究,攻关设备状态远距离全面感知与无感操作技术、设备全生命周期健康诊断与故障溯源大模型、装置老化评估与安全管控技术,持续提升设备完整性及长周期本质安全技术水平。
仪征化纤阻燃防静电面料(工装)研发推广创新团队成立于2022年,现有15人,是一支融团队模式创新、技术创新与营销创新为一体的跨部门精英队伍。团队利用仪征化纤自产对位芳纶的资源和技术优势,通过基材多元化组合技术,破解了阻燃性能和舒适性对立的难题,形成具有中国石化自有知识产权的阻燃防静电工装面料系列配方;通过建立完善产销研用一体化攻关机制,实现面料销售65万米、成衣销售20万套。
3月12日,仪征化纤阻燃防静电面料(工装)研发推广创新团队带头人、化纤工艺高级专家王芳,在河北走访面料厂商,面对面了解需求,掌握第一手资料,精准服务,现场指导帮助解决问题。
名字中的“芳”字,仿佛是命运的伏笔,牵引着王芳与芳纶纤维结下了不解之缘。无论平时工作有多忙碌,王芳始终坚持每周走访面料厂商,扎进用户生产一线,细致检查每一道工序,将服装生产企业的需求精准无误地传达给厂家,严格把控芳纶纤维原料和面料代工厂的质量。
在王芳的带领下,团队积极探索模式、技术、营销等多维度创新,打通一个个堵点,完成科技创新成果从样品到产品再到商品的转化,实现了科研、开发、应用的三级跳。
在团队模式创新上,他们以产业、产品、技术为导向,搭建起一支专业互补、协同高效的跨部门推广团队,将产品研发、推广、咨询、销售和售后服务紧密融合,全力推进具有中国石化自主知识产权的阻燃防静电面料(工装)的产品研发和市场推广,精准定位客户需求,高效解决客户痛点。“每周的小组会是我们观点碰撞、知识交流的重要平台,不仅帮助技术人员深入了解市场,实现技术创新与市场需求的对接,推动研发进展,而且也促进了销售人员对生产技术和产品性能的了解,树立专业形象,扩大品牌影响力。”王芳介绍。
技术创新是团队的核心驱动力。他们充分利用仪征化纤自产对位芳纶本质阻燃特性,成功开发出具有舒适性和耐久性、不含任何添加剂的本质阻燃防静电面料,并注册了仪特斯®(Yitex)品牌商标。秉持研发一代、储备一代、生产一代的理念,他们持续提升芳纶纤维的附加价值,推进品牌与业务融合发展,扩大仪征化纤芳纶的市场影响力,为企业创造了新的效益增长点。
该团队高度重视营销创新,突破传统营销模式,采取口碑营销、定制化营销等多种方式,不仅面向阻燃面料的直接使用客户——各大服装厂进行宣传推广,还主动深入中国石化各企业,了解终端用户的实际需求。凭借卓越的产品性能与贴心的服务,团队成功成为终端使用方的指定阻燃面料供应商,进而反向推动与中国石化企业合作的服装厂采购,实现销售量创新高。
被评为集团公司优秀科技创新团队,对我们来说是巨大的鼓舞。我们将坚定扛好担当国家特种纤维战略科技力量核心职责,持续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努力开发更轻薄、更柔软、更透气的升级款多功能舒适阻燃防静电面料、工装,做优仪特斯品牌,让更多石油石化员工、消防队员穿上国产舒适“安全甲”。
炼化工程集团洛阳技术研发中心防腐绝热工程质量管控技术创新团队成立于2019年,共22人,其中正高级工程师3人、博士2人、硕士10人。团队聚焦石化行业防腐绝热领域存在的问题靶向攻关,形成了一系列创新成果,为中国石化炼化企业节能增效和感官质量提升提供了有力技术支撑。
近年来,炼化企业因防腐涂层、绝热结构失效而引起的感官质量差、能量损失大、运行成本高等问题,已成为影响生产装置长周期安全稳定运行和节能降碳的重要因素。
为深入践行绿色低碳发展战略,2019年,依托炼化工程集团洛阳技术研发中心、质量监督总站和第四建设公司的力量,防腐绝热工程质量管控技术创新团队应运而生。
团队充分发挥研究、设计、工程建设和监督一体化优势,聚焦防腐绝热材料性能研究、施工工艺优化及质量检测与控制等关键环节,通过实验室研究、技术攻关与集成创新,建立健全了以全生命周期总成本最低为目标的防腐绝热完整性技术管理体系,研究成果应用于集团公司27家炼化企业防腐绝热工程质量提升工作。
“在27家炼化企业的应用成果表明,防腐工程质量优良率较上一年提升36%,绝热工程质量优秀率较上一年提升31%,创造经济效益上亿元,同时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团队成员、洛阳技术研发中心总经理韩海波介绍。
他们坚持问题导向,开发了炼化企业防腐绝热完整性管理系统平台天博,形成了防腐绝热全流程质量控制体系和现场测试评价方法,制定了包括《中国石化防腐绝热提升工程规定》在内的配套技术标准体系,为防腐绝热工程管理提供了重要工具和技术指导。
针对防腐绝热工程质量中的痛点难点,团队落实挂图作战机制,开展联合攻关,研发了管道保温能效提升成套技术、石化装置大气环境腐蚀等级评定与防护技术、高性能长周期服役防腐涂层技术等一系列创新技术和工艺,整体技术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自成立以来,团队走进33家炼厂,通过现场监督检查、问题整改、培训指导等措施,总结归纳影响工程质量的关键因素及整改措施,为生产企业感官质量提升、全生命周期降本增效奠定了坚实基础天博。“从新疆到海南,我们为炼厂提供了上百次防腐绝热工程质量调研、监督测评、技术支持和技术服务工作,指导生产企业有效提升了防腐绝热质量水平。”团队专家、洛阳技术研发中心传递工程室高级工程师郜建松说。
截至目前,团队先后承担集团公司课题20余项、省部级科技成果5项,制定行业、团体及企业标准15项,获专利授权20余件,获软件著作权授权4项,出版《炼化装置腐蚀风险控制》《蒸汽管道保温技术与管理指南》等专著。
我们将深耕防腐与绝热新材料的研发及产业化应用,以全链条视角强化设计、采购、施工、运维等关键环节的防腐绝热质量管控体系,系统提升中国石化工程建设项目感官质量水平与市场竞争力。
石化盈科数智化转型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创新团队成立于2023年3月,共60人,其中正高级工程师2人、高级工程师7人。团队聚焦石油化工工业软件国产化信创及信息技术赋能业务进行攻关,利用工业互联网平台、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信息技术,赋能生产营运、炼油化工、安全环保、设备管理、油气储运,取得多项核心成果,助力石化企业智能运营中心、智能工厂、无废工厂建设。
当前,石油石化行业正面临新的变革,中国石化在能源结构转型、终端用能节能降碳、资源回收循环利用、能耗与碳排放管理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尝试。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满足行业转型发展需要,是石化盈科数智化转型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创新团队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在技术转型方面,团队按照“数据+平台+应用”的信息化模式,以统一的工业互联网平台作为推进企业全面数字化转型的加速引擎,基于各个业务域的应用场景建设了一系列高效协同的工业App,形成了良好的数字生态。团队不仅自主研发了ProMACE工业互联网平台,还精心打造“乾坤”智汇框架,以及以二十四节气命名的智能制造系列产品,如惊蛰数据治理工具集、谷雨工业物联数采网关软件、大暑多维数据分析软件等,为解决石化行业数智化转型痛点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为了实现数智技术与石化行业应用场景的深度融合,团队在计划生产协同优化、设备管理、安全环保、能源及公用工程等多个业务领域,形成了智能巡检、LDAR智能检测、智能进出厂、人员定位、作业受限空间监控、违章作业监控等30多个可复制、可推广的智能化应用场景。”团队成员、石化盈科智能制造首席专家陈明杰介绍,“这些智能化应用场景,可以有效支撑总部智能运营中心、企业智能工厂建设。”
截至目前,团队已先后承担中科炼化、天津石化、海南炼化等16家企业的智能工厂建设工作,其中10家获评国家智能制造试点示范,6家获评国家卓越级智能工厂。
石化企业固废产出数量大、种类多、处置难,如何利用信息化助力固废产生者、处置者、管理者三方有效协同,也是团队的研究重点。他们自主研发了固废管理应用App,通过“一废一码”,实现了固废从产生、出入库、运输到处置的全过程管控及一码溯源;利用AI技术,实时对危废运输安全风险、贮存违规堆放等异常状况进行预报警。该研发成果在石化企业试点成效显著,使得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提高1.7%、单位营收危废产生量降低6.5%,有效助力川维化工、广州石化、天津石化入选省级无废工厂建设典型案例,推动企业资源的回收循环利用和综合管理。
我们将持续加强新技术创新应用研究,深入开展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信息技术在石化行业的应用,推动更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解决方案落地,为中国石化的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发展提供更强有力的支撑,为整个石油石化行业的绿色低碳转型发展贡献更多智慧和力量。
Copyright© 2013-2023 河南天博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HTML地图 XML地图备案号:沪ICP备10018461号